脑梗死是“卒中”的一种,更广为人知的是俗称的“中风”。随着健康知识普及,很多人都知道冬天是卒中高发季,提醒老年群体应该增强卒中预防意识。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临床上还有“小卒中”。“小卒中”有较高的演变为急性脑梗死的风险。日前,澄海区人民医院就接诊了一位“小卒中”患者,在病人病情发展过程中,医生紧急施救最新股票配资,避免了脑梗致残的发生。
2023年晚上,一阵急促焦灼的喊声在澄海区人民医院脑科中心神经内科响起,“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病人会发生脑梗死!”当天傍晚,一名69岁的老年女性被紧急送到神经内科。原来,这名阿姨右侧肢体乏力同时无法言语,家属判断可能为卒中前兆,于是紧急送医。
接诊的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林伟潮介绍,阿姨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但一直未能较好控制血糖、血压。经过综合评估、检查,诊断阿姨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林医生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指的是脑或脊髓等局部血管堵塞后又自行畅通,过程中出现短暂的脑缺血。相关学术文献显示,“小卒中”病人中,三分之一会反复发作,三分之一会演变为脑梗死,仅有三分之一病人发作一次后不再发作。
果然,就在医生对阿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阿姨就反复3次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晚18时40分,阿姨再次发作且持续30分钟仍未能缓解。林医生介绍,阿姨的病情仍在不断进展,考虑到病人自行缓解的几率低,如果干等着可能延误病人救治,一旦出现急性脑梗死,病人将极易落下终身残疾。“这一次患者右侧肢体完全瘫痪,持续时间长,考虑已经出现卒中预警综合征,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介绍,经过充分权衡评估,判断病人病情已经开始向脑梗死演变,必须紧急进行干预。
林医生与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当晚19时10分,医生紧急为阿姨进行静脉溶栓。20分钟后,阿姨肢体乏力恢复正常,说话言语也回归正常。之后的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也验证了医生当时的判断。及时的静脉溶栓,有效地将病人从脑梗死的边缘挽救回来,同时病人没有后遗症,恢复情况良好。
“当脑梗死发生时,我们每迟1分钟开通血管,就有190万神经细胞死亡。越迟干预,病人的恢复情况越差。”林医生解释,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尽早识别、干预,对于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减少致残致死率具有积极意义。此次对患者的紧急施救,就较好地体现了尽早识别、积极干预。而这个案例,也是澄海区人民医院首次在病人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演变为脑梗死过程中即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例。
记者了解到,2023年4月下旬搬迁新院区以来,澄海区人民医院迎来医疗资源扩容升级的同时,聚焦当地群众常见病病种,不断丰富专科内涵,推进学科建设,让澄海当地群众“家门口”看好病。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脑科中心副主任兼二区主任沈惠敏博士介绍,科室各项业务正迎来飞跃发展,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癫痫、帕金森病、颅内感染以及神经重症疾病等病种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澄海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已建立起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机制最新股票配资,让卒中患者从到院至接受静脉溶栓时间(DNT)降至40分钟,远低于国内及国际指南建议的DNT60分钟。快速高效的卒中综合救治能力,一方面极大改善了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澄海当地患者免于路途奔波,让争分夺秒的抢救跑出“加速度”。